刘破奴眉头一阵狂跳,满脸惊愕的看向刘彻。
如果说之前还是猜测的话,那么现在就已经印证了自己的推测。
卫青的死,的确就是让刘彻越来越暴躁的导火索之一。
虽然最主要的责任并不在卫青身上,而是在于刘彻在位前期因为战争的不断胜利,从而被这种假象给蒙蔽了双眼。
不断的胜利刺激着汉朝不断的对匈奴发动一波又一波的攻势。
按照之前的战争规律,用一两年的时间来打一仗,然后全国上下铆足了劲儿的攒资源准备下一次的战争。
汉武帝在位期间截至目前对匈奴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,从十六岁登基到现在,一共三十四年的时间。
马邑之围又是在元光二年发动的,此时距离汉武帝登基已经过去了七年的时间。
二十七年,五次大规模战争,平均五年多一点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争。
可以说汉朝的战争潜力已经被刘彻给压榨到了极致,但是打仗终究是要死人的。
如此高频率,如此大规模的战争,直接导致了汉朝人口锐减,而隐形的损失就是汉朝不仅仅只是失去了大量的战争人口,同时还失去了更多优秀的军人。
汉景帝为了降低民间的负担,下令将男丁服役的时间推迟三年,从二十岁服兵役推迟到了二十三岁。
刘彻虽然没有改变这个规定,但实际上各县已经开始征召十几岁的孩子上战场了。
汉朝的战争潜力,在这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内已经被压榨的差不多了。
继续打下去,就很有可能出现跟历史上相同的结局。
没有优秀的人才顶上来,前线的战事就不可能接连胜利。
越是没有大的胜利,刘彻就越是着急,久而久之,不管换谁在这个位置上,他都会变的越来越暴躁的。
或者单纯的说,这跟某一个人没有关系,而是当今的大势已经强硬到足以改变任何一个人的性格。
刘破奴不由得想起了李陵,再联想到现在的局面。
或许刘彻是将李陵当成了下一个霍去病,但没想到天命弄人,这才导致了后面的局势逐渐的失控。
“我就是一个小兵,又没有指挥战争的经验,这好不容易拼了老命才活着回来,你忍心把我再送上去?”刘破奴一脸正经的说道。
打仗,他也怕。
但刘彻决定了的事情,刘破奴知道自己是很难改变的。
如果他直接兴奋的拍着胸腹保证自己能搞定,那刘彻一定会很高兴。
但刘破奴并不是那种人,他总是习惯性的在事情开始之前,先把别人对自己的期待给拉低一些。
这样就算最终失败了,也不至于太过于失望,但万一要是成功了,那就是绝对的惊喜了。
“以你的聪明劲头,这事儿应该难不倒你,这不是还有一两年的准备时间吗?”刘彻脸色平静,却又认真的看着刘破奴说道。
“打仗不是跟你斗嘴,耍耍小聪明也无所谓,匈奴人也不是你,他们不会惯着我……”刘破奴面色凝重的看着刘彻,继续说道:“一将无能累死三军,你可能不会让我出事,但是那些将士们呢?你就不怕我昏招频出,带着数万将士走上一条不归路?”
刘彻渐渐的陷入了沉默。
刘破奴的话他听懂了,他也意识到这小子可能真的知道了自己的身份。
说这话的原因无非就是告诉自己,他若是不去,后面的计划或许还能正常进行。
可他若是去了,后面的事情就会不受控制了,因为在战场上,谁也不能保证会发生什么事情。
也许功成名就,也许枯骨一座,战场上的事情,谁又能说得准呢?
这小子,终究还是把难题踢给自己了啊。
让刘破奴去前线,并非刘彻脑门一热忽然做出的决定。
虽然的确也有冲动的因素在内,但更多的还是考虑到了现实中的一些问题。
卫青忽然去世,大汉急切的需要一场胜利来稳定军心民心,同时也需要狠狠的震慑一下塞外的势力。
所以大汉急切的需要重新树立起一位新的战神。
除此之外,卫青刚刚去世,现在不太适合去动太子的位置,起码三两年内是不太可能的。
刘彻也不想给外界留下一副薄情寡义的形象,没有人会不在乎自己的形象,哪怕刘彻是皇帝,掌握着一切的权力。
两件事情凑在一起,加上随着时间的推移,刘彻对于刘破奴以往的经历调查的越来越详细。
特别是在知道了他两次战争中的表现以后,当这三件事情凑到一起的时候,刘彻心中难免会有这样的想法了。
虽然刘破奴没有指挥大军的经验,但这在刘彻看来并不算什么,他可以任命有经验的将军作为副将来代替他指挥。
真正让刘彻看中的,还是刘破奴身上的那份机敏。
在出征卫氏朝鲜的时候,刘破奴曾经建议他所在的部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