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位喻中尉的通讯声音可不是系统自带的铃声,而是近几年大火的中国籍大提琴手「D」的代表作《D》。
这个发现让傅择宣有些吃惊,对他来说这些作品只是他自娱自乐时的产物,发布出来也是听吴友兴那句「勉强能混口饭吃」,从没有想过那些销量数字背后的含义。
那本专刊是许涵接下来的采访,傅择宣果断拒绝,但许涵拿他未来的乐途威胁:“不接,你就准备自生自灭吧。”
也不是不可以。
许涵看穿了他的想法:“是谁要经济独立来着?”
威胁到位,傅择宣不得不答应,寒着一张脸几天没理会许涵。
许涵也退了一步:“忘和你说了,虽然是面对面采访,但最后成稿不会用你照片,也不会放视频的那种。”
傅择宣这才心情好了些,认真回答了上面的问题,回头许涵叫他看一下成稿,提点修改意见,他也没理会,让许涵自己看着办。
倒没想到还单独给他列了个栏目在这本音乐专刊里。
标题:“D:新古典音乐的投机者?”
是个有意思的标题,和窦清这个人十分相像,噱头、刁钻、优异兼顾。
傅择宣默然,带着这本专刊坐到沙发上,倒是被里面的文字勾起对当时采访以及采访者的回忆。
他对窦清这名采访者的印象十分之深刻。采访前,许涵特地提醒了他,采访者也是名「D」的乐迷,让他态度好点,顺势给他塞了张稿纸。
许涵一改潦草的字迹,里面工工整整写好的是对一些常见问题的应答方式:“这个你拿着看两眼,别到时候回答就「嗯」「是」这两种。”
傅择宣也没看,游京倒是笑得没个形象:“你形象塑造得真是成功哈哈哈!不看两眼,我好知道给你再塑造怎样的形象啊。”
“不需要。”游京不知道就怪了。
但是即便如此,傅择宣在应对他的「乐迷」记者时,依旧卡壳了。
这虽然是他的乐迷,但也是一名优秀的记者,在这深度访谈中试图将言语化为冰镩,凿开他心中的坚冰。
为备不时之需,许涵给傅择宣准备了一个工作室,这次采访的会面地点就被安排在这里。
傅择宣也是第一次来,但这个工作室里倒是设备齐全,录音设备、各类琴、相关书籍,都摆放得整整齐齐,毫无使用痕迹。
傅择宣挑了本书坐到桌边,还没来得及看上几页,监视器就已经传来客人来访的提示,只好将书放回原处,把窦清迎了进来。
“「D」先生您好,我是窦清,很高兴您能接受我的采访,相信您已经从许先生那里听说了我的事。”
很简略的自我介绍,见傅择宣没什么回应,他也不急着缓和气氛,也没诱导傅择宣开口,自说自话:“对,我是您的乐迷。”
“作为乐迷,我当然是更为关注您所作的音乐本身,但作为此刻和您面对面交谈的对象,我会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您,希望您做好心理准备。”
这实在不应该是一个访谈者对他的访谈对象应当说的话。
但傅择宣不知道,正因为窦清是他的乐迷,所以对他算是客气的了,还在采访之前提醒他做好心理准备。
对于其他的受访者,窦清一向都是毫不心软直指对方痛点。
不过他这一出,突然扰得傅择宣不知道应该摆出怎样的态度应付这场采访。是选择不留情面,还是摆出他应付大多数人的面孔?
窦清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,一双稍小的眼中透着精光,正正直视傅择宣:“我其实不怎么喜欢把寒暄作为采访的开场,我觉得「D」先生您应当也不会喜欢,您说是吗?”
这里可以回答一下,傅择宣准备开口:“……”
“但作为乐迷,我也有私心,对您各个方面的事情都想稍作了解。”
“嘿——”游京突然冒出来意味深长道,拖长的音里满是兴味:“这个记者挺有意思的,要看看他的资料吗?”
实在是没必要,窦清想知道什么,傅择宣都能面不改色地给他编出合适的答案。游京懂他的意思,笑着躲到深层去了。
“「D」先生?”窦清礼貌地提醒傅择宣回神,充满笑意的双眼中被深色覆盖,目光仿佛已经将傅择宣看透:“是我这个抢答让您为难了吗?”
直白到令人怀疑他的身份,但窦清的采访就是这样的特点,他很擅长从资料和行动中分析受访者的特点,根据这些特点他能近乎完美地找到契合受访者的采访方式,从而在受访者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。
这让他写出来的采访稿也更贴合人们的期待,甚至超出人们的想象,揭露受访者出乎意料的一面。
这也是许涵唯独接下了他的采访的原因。
在监视器对面,许涵瞧着微摄里传来的画面,还有那边传来近得超乎想象的声音,满意地露出笑容。
果然,他可以相信窦清的能力,这样他就可以从这场采访中找到切入傅择宣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