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书包

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视死如归

+A -A

   可两人此时也不好多说,毕竟于他们与赵氏其实并无嫌屑,此次也是被逼于智氏权威之下,才会欲图对赵氏不利,现在当然也不会直接与赵氏冲突,而魏驹也得王禅的竹简明白王禅的想法,所以也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。

    “董安于,你颠倒黑白,在朝堂之上胡搅蛮缠,难道本王还要感谢赵氏了。”

    “不错,王上,当有一日你才会知道,若晋国无赵氏,那么才是王上之难呢?”

    董安于也不惧于晋王所问,同时语气里也带着警告,警告晋王,若是依着智伯用三氏来牵制赵氏,那么将来后悔的必是晋王。

    “放屁,你一个小小的卿士,本王一直容忍于你,就是因为本王爱惜你的才干,可你却只知效忠于赵氏,却不知效忠于本王,难道说在你眼中只有赵氏而无本王吗?”

    此时晋王也是有些怒气冲天的,对于董安于此时的表现,晋王其实又喜又哀。

    喜的是董安于必死无疑,而赵鞅与董安于相处几十年,必然不会善罢干休,而此事当算在智氏头上。

    哀的是如此有本事的人却不能为己所用,若说他属下能有一个董安于,那么也不会惧于智氏等其它世族,至少在明面上不会输与晋国的世族。

    只是可惜,他的手下除了降龙真人外,其它善于此道之人尽数被他赶走,列国之中声名最盛的当属孔夫子与季夫子了,可在他此时的想法之中已是死人,而吴国季子此时已是一个疯子。

    而修为有道的武庚已身败名烈,也只是一个死人,降龙真人虽然修为高深,可却不过问于朝堂之事,更不可能来帮他对付这些没有半分修为的普通朝臣了。

    面对着朝堂之上的这些世族,其实他更需要的是像董安于这样的贤才,可以为他谋略,同时在朝堂之上也可以给他支持,维护他作来晋王的颜面。

    “是呀,王上爱惜人才,可为何王上身边无一可用之人呢,智氏专权,王上大朝竟然坐等半个时辰,王上难道还觉得你真的是晋国之主吗?

    想列国大贤之才孔夫子,吴国季夫子,难道不是世人所闻的大才,可他们在晋国有何作为,还不是一个生死未卜,一个落得个痴疯而去,王上难道觉得此两人还配不上王上之德吗?

    你虽然为晋国之王,却无容人之量,不说当年下宫之乱,景公本是赵氏扶持成王,却不想羽翼未丰就落井下石,置赵氏于死地,难道说赵氏当年真的有谋逆之心吗?

    若依当年赵氏之威,比现在智氏更甚,若要取王族而代之只是举手之间,可赵氏却一直奉王族为尊,这才会被景公所诛。

    所幸天不负仁善,赵氏留有血脉,赵氏孤儿赵武回归,几十年间,晋国再现列国霸主之威,这难道不是赵氏之功,直至现在,若无赵氏支撑难道会有此时的晋国吗?

    王上不计前人之功,却听信宦臣之语,在此关键时欲置赵氏于死地,这看起来就是晋国王族的不仁之行,历经百年而不改。

    不过此次我还是要劝王上回头是马岸,赵氏于晋国才是真的柱国之臣,不可失,更不可伐。

    若王上欲挑起三氏共伐赵氏,胜负不定,就算是智氏得胜,想必也不会有王上容身之地了。

    你欲图收回王权,却不知以德行广布天下,却行挑起晋国内乱欲图达成目的,此已是不仁之举,将来王上自当自尝苦楚。

    若是现在能明白其中之理,相信晋国有赵氏在必不负于晋国王族,可若赵氏一亡,晋国将不复存在。

    更何况赵氏非是谁都可以攻伐,谁都可以歼灭的,赵氏历代精通兵法,此时又得列国大才鬼谷王禅支持,凭智氏与韩魏就想灭了赵氏,实是痴人说梦,不自量力。

    若王上想借此而让四氏受损而从中得益,更是自找死路,神人难救了。

    这是在下能给王上的最后提醒,希望能有所醒悟。”

    董安于一番话也算是尽了一个良臣的最后心愿,他非只是为赵氏,而是为晋国大局,所以说得真诚,此时大家都不敢说话。

    而晋王听在心里也是五味俱陈。

    当年景公之所以先灭赵氏,再召回赵氏,就是因为赵氏本就忠于晋国王族,以忠义为本,也受列国贤臣拥护。

    赵氏一亡,晋国马上就陷入内斗之中,而同时也受列国欺负。

    可赵武回归之后,短短几十年,又让晋国重回列国霸主之位,这当是赵武之功劳。

    (其实以前文中也说过,春秋五霸,其实若真的算起来,五霸晋国占其四,而最后一段称霸时间就是晋景公,那时晋国有赵氏孤儿赵武执政,可以说是盛极一时,连楚国、吴国、秦国都不敢指拂其颜面,就算是后来赵鞅也不差,只是到了智氏当政之后晋国才又陷入内乱,也就是此书所写,而后期到了赵毋恤之时,晋国已是名存实亡,三家分晋已成,赵毋恤当然也是一个猛人,一个主意直接把中国历史从奴隶社会改到封建社会,而正史之中,封建社会也是从战国开始,而战国与春秋分界其实就是三家分晋为标志了。)

    “哼,哼哼,董安于本


【1】【2】【3】【4】
如果您喜欢【我的书包】,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
">